為反映我國生態環境科技領域前沿和最新發展,在中國科協指導下,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開展了2022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的遴選和評審工作。我所徐海根副所長主持完成的“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設計與評估技術體系的建立及應用”項目(簡稱進展項目)成功入選2022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
保護目標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國際上,聯合國在《生物多樣性公約》下分別制定了2010年、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為各締約方制定和更新本國的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提供指導。在國內,國務院批準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提出了未來二十年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和優先行動。但以往保護目標設定的主觀性大,科學性、系統性不足,同時缺乏保護目標進展評估技術。目前全球生物多樣性情景分析系統主要由發達國家主導,缺少國家層次的情景分析系統。針對上述關鍵科學問題,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全球環境基金等支持下,開展了本進展項目研發工作。
本進展項目在國際上率先創立了針對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即“愛知目標”)進展評估的國家指標體系,開發了評估方法和模型,定量評估了我國執行“愛知目標”的成效。不同于全球評估結論,我國執行“愛知目標”取得積極進展,其中3項目標進展超越了“愛知目標”的預期。成果在Science上發表,被聯合國權威報告《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多次引用。
針對國家層面上土地利用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定量關系缺失的難題,參考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型框架(GLOBIO3)量化平均物種多度指數(MSA),構建了我國森林、草地、荒漠、濕地和農田等土地利用類型和強度與MSA的關系模型及數據庫,為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奠定了理論基礎。
研發了基于不同土地利用和保護目標的情景設計技術、綜合分析模型和決策支持系統,在國際上率先解決了國家層面生物多樣性情景分析系統的技術難題。該技術成果在國家、省、縣和自然保護地等多個尺度應用,實現了社會經濟發展對生物多樣性變化驅動效應的定量解析,為國家及區域保護目標制定提供了科技支撐。
提出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設定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在國際上首次從實施機制角度,在國家政策、金融資源、知識儲備、責任追究等方面,系統分析了“愛知目標”失敗的原因,提出了“強制性全球目標與國家自愿承諾相結合”“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等保護目標設計新思路和新模式。該成果被Nature子刊列入《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專輯。
本進展項目研發的國家保護目標情景分析系統和評估指標體系,從目標設計到評估更具客觀性和科學性,顯著推動了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際進程。技術成果獲得國際同行專家的充分肯定,提升了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設計與評估領域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彰顯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項目提出的保護目標設計新思路和新模式,貢獻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制定和實施,對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具有指導意義。
該進展項目主要完成單位為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浙江師范大學等。